股票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险资选股具七大特征

[复制链接]

爵★★★

Rank: 21Rank: 21Rank: 21Rank: 21Rank: 21Rank: 21

听众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5 16: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年以来,险资举牌潮持续。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发现,受政策影响,今年险资举牌规模远低于去年,但险资举牌仍然有充足的动力,加上雄厚的资本实力,险资举牌潮或将再次来临。

  举牌潮或再次来临

  2015年以来,险资频频举牌上市公司,甚至被称为A股市场的“野蛮人”。2015年下半年,险资持股的政策曾一度放松。数据显示,去年险资举牌规模达1544亿元,在去年股市大调整之后的两个季度,险资举牌的规模大幅增长。2015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险资举牌规模分别达到693亿元和805亿元。

  但到了2016年,政策出现收紧,上半年险资举牌规模大幅下降,其中,第二季度险资举牌规模下滑到2.9亿元。前三季度这一规模也仅有266亿元。不过,自第三季度以来,险资举牌的规模再度出现明显扩张。截至目前,2016年下半年险资举牌规模累计310.4亿元,比照去年同期仍有较大差距,年末险资“举牌”潮或再次来临。

  一方面,对于保险资金来说,“资产荒”是2015年下半年以来投资的主要难题,险资举牌仍然有充足的动力。

  民生证券研究院宏观组组长朱振鑫表示,市场上难有风险较低又能够覆盖约4.5%万能险负债成本的投资产品,而举牌市盈率不高但资本收益率较高的优质上市公司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且如果对某一上市公司持股达20%以上,就可计提上市公司盈余按权益法入表,避免了成本法的股价波动对利润的影响。

  广发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杰认为,险资举牌有充足的动力:一是万能险产品资金成本高企,推高险资负债端成本;二是“资产荒”降低险资资产端收益,而举牌可提高资产端收益;三是通过举牌险资可以权益法进行核算,获得稳定投资收益;同时,今年出台的保险新规短期内对万能险规模的影响不大。

  另一方面,险资举牌仍然有雄厚的资本实力作支撑。截至三季末,险资资产规模14.6万亿元,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仅为14.25%,远低于30%的上限。根据广发证券的测算,险资的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每提高1%,便会带来1643亿元的增量资金。

  险资选股具七大特征

  近年来,保险资金和大产业资本频频举牌引发市场热议,险资的一举一动更是受到市场高度关注。

  广发证券称,从已被险资举牌的股票中寻找共同特征后发现,险资举牌的上市公司通常有以下七大特征:多处于地产金融行业、股权分散、高分红、中等市值、现金充沛、高ROE、低估值。

  在选股行业特征上,记者注意到,不同险资的偏好并不一样。整体而言,险资举牌确实更偏好地产、金融等行业的优质标的。

  统计显示,从被举牌的标的分布来看,险资举牌的公司主要集中在商贸、地产、食品饮料等板块;从险资举牌的资金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地产和银行板块。不同派系的险资,对于举牌的行业有所偏好,但也是以金融、地产为主。

  记者还发现,总体来看,所有被各类资本举牌公司的股息率并不高,有接近一半的公司不派息,80%的公司股息率在1%以下。但是,险资对股息率有偏好。

  民生证券统计的数据显示,险资举牌的34家上市公司中,多数公司均派息。其中,14家公司股息率在1%以上,8家公司股息率在2%以上。可见,保险资金作为一种长期资金,多数对公司的股息率有要求。

  此外,险资举牌的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较低,市值多分布在50~500亿元之间。

  有意思的是,被举牌的股票几乎都能够获得明显超额收益。广发证券称,被单家保险举牌一次的股票,短期超额收益明显,部分个股走势出现提前反应的迹象;被单家保险举牌多次的股票,各举牌公告日期间的超额收益相对独立,超额收益可能“接力跑”,也可能提前被透支;被多家保险举牌多次的股票目前仅有万科A,险资举牌万科明显提升了其估值中枢,使得万科股价创下历史新高。

  379个网下配售对象被“拉黑” 个人及公募基金数量最多

  有人减肥,有人饿死没粮。这句歌词用来形容当前网下新股申购再形象不过了——有人参与新股申购屡战屡败,有人中签或获配却放弃。

  中证协最新公布的IPO配售黑榜显示,2014年至今,IPO网下配售共计有379个配售对象381次登上了黑榜,其中个人投资者、公募基金和保险资金上榜的数量最多。此外,券商资管计划、券商自营盘和社保基金组合等一类专业机构也赫然在列。

  个人及公募最多

  根据中证协最新披露的数据,2014年8月至今,因参与新股网下配售各种违规而被纳入IPO配售黑榜的配售对象共计379个,违规次数共计381次,其中有两个配售对象已先后两次被纳入黑名单。

  按照配售对象类别划分,荣登黑榜数量最多的三类投资者账户分别为个人投资者、公募基金和保险资金,三类上榜的配售对象数量分别达到了165个、79个和37个,对应次数分别为166次、79次和37次。其中,险资配售对象出现在黑榜上的具体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保险产品,一类是保险公司自有资金,前者有35个上榜,后者有2个。

  165位个人投资者中,有一位已经两次“荣登”黑榜。这位名字为邹瀚枢的个人投资者,第一次违规上榜是2015年3月9日,彼时因“网上网下同时申购”被暂停IPO网下申购12个月;今年10月18日,又因“提交有效报价未参与申购/未按时足额缴付认购资金”而再次上榜,被暂停新股网下申购6个月。

  值得一提的是,165位个人投资者166次IPO网下配售违规,相较当前不断扩大的网下询价投资者中的个人数量而言其实并不多,此次上榜的165人占整个拥有询价资格的个人投资者比例仅为0.4939%。中证协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合格询价投资者合计达35536个(名),其中个人投资者达33408名。

  券商社保都在列

  值得一提的是,黑榜上的配售对象,不仅有公募基金及保险资金,专业的投资机构——券商资管计划、券商自营盘资金、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也赫然在列。

  数据显示,黑榜上券商资管计划出现的数量共有26只,主要违规的操作为网上网下同时申购、提供有效报价但未参与申购和未按时足额缴付认购资金三种,三类违规操作的次数分别有4次、21次和1次。

  券商自营盘资金在黑榜上出现的公司或次数有8家次,对应的券商分别为中国银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金公司、西南证券、太平洋证券、中泰证券、华金证券、国信证券和广州证券,其中提交有效报价但未参与申购6次、获配后未按时足额缴付认购资金1次和网上网下同时申购1次。

  全国社保基金组合也有两只出现在IPO配售黑榜上,分别为全国社保基金四一三组合和全国社保基金四零九组合,上榜原因分别是提供有效报价但未参与申购和未按时足额缴付认购资金。

  企业年金类资金账户有16个产品共上榜17次。企业福利金、养老金和企业年金各出现1次、1次和15次。这些资金在参与新股配售时的主要违规操作是提供有效报价但未参与申购和网上网下同时申购,前者违规次数有14次,后者有3次。其中,兴业银行企业年金计划两次出现违规上榜。

  网下申购常见三类违规

  证券时报记者根据黑榜上的381次配售违规情况,将违规行为划分为三大类型,分别为网上网下同时申购、提交报价或提交有效报价但未参与申购、未按时足额缴纳认购款或获配后未及时缴纳认购款。

  统计数据显示,“提供有效报价未参与申购”违规行为最为普遍,379个配售对象中,有234个就在此操作上“翻船”。据记者了解,有这类违规行为的投资者,主要是由于对改革后的IPO发行规则不熟悉导致。

  根据现行的发行规则,网下投资者需要在交易所新股申购平台上,在询价阶段就输入相应的报价和对应的申购数量,但不需要准备申购资金。上述违规操作者都是只在交易所系统上提供了一个价格,但未提供对应的申购数量。

  投行发行人员也证实了此情况。据悉,因为以往是申购即缴款,而交易所系统为了方便网下投资者,允许投资者先报价后提交申购数量,也就是允许投资者后面准备资金进行申购。而很多投资者依然保持了这个习惯,导致只报了价格却未按时提交申购数量。

  另一类违规操作是网上网下同时申购。此类违规操作非常好理解,就是对同一只新股同时进行了网上和网下申购。而根据沪深交易所相关规定,参与网下申购的投资者,不得同时参与网上申购。但不少网下投资者因对这些规则并不了解而形成违规操作。统计显示,379个登上黑榜的配售对象中,有106个就是在此项操作上“翻船”的。

  统计数据还显示,379个网下配售对象违规行为中,48个系“获配后未按时足额缴纳认购款”。此类违规操作就是投资者在获配后未按时足额缴纳认购款,形成了通俗意义上的“弃购”。这种违规操作可以分为未及时缴款、缴款不足或未交款三种,这也是今年来新股网下发行中普遍存在的弃购根源所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379个因违规操作而上黑榜的配售对象中,还有7个配售对象同时违反了上述三个常见操作中的两个,且这7个配售对象全都是个人投资者。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心果 +30 收起 理由
方二哥 + 3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19最佳指标

QQ|站点首页|手机版|小黑屋|帮助中心|桂ICP备14001964号

GMT+8, 2024-5-5 10:33 , Processed in 0.14034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